2022年03月21日 12:41
來源:特種設備處
【字體:大 中 小】
2022年第 1 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規定,現將2021年全省特種設備安全狀況通告如下。
一、全省特種設備基本情況
(一)特種設備注冊登記情況
截至2021年底,全省注冊登記特種設備總量達680119臺(套),其中:鍋爐9643臺、壓力容器(不含氣瓶)150610臺、電梯395684臺、起重機械79196臺、客運索道46條、大型游樂設施1583臺(套)、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43357臺。另有氣瓶567.26萬只、壓力管道54335.88千米。(見圖1所示)
圖1 2021年全省特種設備數量分布占比圖(臺套)
與2020年相比,特種設備注冊登記數量增加73351臺(套),增幅為12.09%;其中鍋爐減少991臺,增幅為負9.32%;壓力容器(不含氣瓶)增加9052臺,增幅為6.39%;電梯增加48620臺,增幅為14.01%;起重機械增加6085臺,增幅為8.32%;大型游樂設施減少207臺(套),增幅為負11.56%;客運索道增加3條,增幅為6.98%;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增加10181臺,增幅為30.69%;氣瓶增加39.19萬只,增幅為7.42%;壓力管道增加12101.30千米,增幅為27.93%。(增減量見圖2所示、增幅見圖3所示)
圖2 2020-2021年全省特種設備數量增減圖(臺套)
圖3 2021年全省特種設備數量增幅圖
(二)全省特種設備區域分布狀況
根據四川省政府經濟發展區規劃,全省21個市(州)劃分為五大經濟發展區,分別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包括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資陽、遂寧、雅安8市),川東北經濟區(包括廣元、南充、廣安、達州、巴中5市),川南經濟區(包括自貢、瀘州、內江、宜賓4市),攀西經濟區(包括涼山、攀枝花2市州),川西北經濟區(包括阿壩州、甘孜州2市州)。按照五大經濟發展區統計特種設備數量,成都平原經濟區為455843臺(套),川東北經濟區為86779臺(套),川南經濟區為90613臺(套),攀西經濟區為36687臺(套),川西北經濟區為10197臺(套)。(見附圖4所示)
圖4 全省五大經濟發展區特種設備分布圖
(三)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情況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特種設備生產(含設計、制造、安裝、改造、修理)單位和氣體充裝單位2965家,其中:設計單位213家,制造單位580家,安裝(含修理)單位1244家,移動式壓力容器及氣瓶充裝單位928家。(見圖5所示)
圖5 2021年全省特種設備生產單位分布圖
(三)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情況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284家,其中特種設備綜合檢驗機構共計40家(市場監管系統檢驗機構22家、行業檢驗機構7家、自檢機構11家),無損檢測機構25家,氣瓶檢驗機構152家,安全閥校驗機構41家,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起重機械檢驗機構23家。
(四)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情況
截至2021年底,全省設置專職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202個,其中省級1個、地市級21個、區縣級180個;縣(市、區)設置兼職機構35個,縣(市、區)設置派出機構1225個。
二、全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節能工作情況
2021年,全省特種設備監管持續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戴著口罩抓監管的大背景下,以“防風險、除隱患”為主線,重預防、強監管、嚴執法,部署推進特種設備安全專項整治“攻堅年”行動,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全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事故,安全形勢總體保持穩定。重點抓了以下工作:
(一)著力筑牢生產底線。一是緊盯交通領域隱患排查,以重大工程項目起重機械為重點,全力保障我省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施工安全。扎實開展橋門式起重機械加裝“雙限位”裝置專項整治。二是緊盯旅游市場綜合整治,召開全省客運索道安全風險分析暨應急處置培訓會,扎實開展大型游樂設施乘客束縛裝置安全隱患專項整治和客運架空吊椅索道防乘客滑落裝置專項整治,緊盯冬奧會前夕重點時段,全力保障旅游市場特種設備安全運行。三是緊盯危化行業安全監管,協同應急部門開展化工企業老舊設備、二手設備及化工裝置相關特種設備“百日攻堅”行動,排查隱患7072起,罰沒金額529萬元。“全覆蓋、穿透式”開展移動式壓力容器充裝、使用單位和檢驗機構排查治理。聚焦建材、印染、橡膠、醫院、學校等領域快開門式壓力容器專項治理“回頭看”工作開展監督檢查。
(二)著力服務群眾生活。一是突出電梯安全,川渝交叉開展電梯維保質量監督抽查,發現各類問題隱患542個,全部完成整改。扎實開展電梯鼓式制動器專項整治,召開電梯安全警示教育暨鼓式制動器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專題會,加快推進電梯維護保養模式改革,穩步推進電梯檢驗檢測試點。創新邀請40余家新聞媒體走進電梯生產企業;制作電梯安全公益短視頻滾動播放,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監督電梯安全的良好氛圍。二是突出燃氣安全,開展燃氣氣瓶專項整治“回頭看”,全省立案查處28件。深刻吸取十堰“6·13”燃氣爆炸事故教訓,部署開展公用燃氣管道隱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各類燃氣事故發生。
(三)著力嚴守生態紅線。一是提升鍋爐產品節能環保水平,嚴格落實鍋爐設計文件節能審查、產品定型能效測試等制度,加強鍋爐生產、進口、銷售等環節執行節能環保標準的檢查,嚴把新建鍋爐準入關。二是提升在用鍋爐節能環保水平,推進燃煤鍋爐綜合整治,指導各地配合經信、環保部門進行污染源普查,摸清在用鍋爐節能環保底數,按時完成有關燃煤鍋爐淘汰任務。三是提升鍋爐節能環保監管水平,探索建立鍋爐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工作模式,加強電站鍋爐范圍內管道安全風險防范,部署開展電站鍋爐范圍內管道風險隱患整治“回頭看”,配合市場監管總局對4家電力企業電站鍋爐抽查并督促整改。
(四)著力加強監管力度。一是強化協同監管。完成西博會、泛珠三角部長聯席會議、金磚國家競爭大會等重大活動46個場所特種設備安全保障任務,實現會議期間特種設備零故障、零輿情。邀請相關特種設備監察機構、使用單位等進行現場觀摩應急示范演練,共同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二是壓實屬地監管責任。以重大專項行動為契機,初步構建省市縣三級職責明確、步調統一的聯動機制。建立完善特種設備嚴重違法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推動形成特種設備相關市場主體一處失信、政府多點響應、失信主體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格局。三是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常態化開展教育培訓、約談提醒,引導企業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安全技能。全面開展拉網式、起底式大排查,倒逼企業主體責任落實。
(五)著力提升技術能力。一是清單化排查隱患。高質量推動安全生產清單制管理提檔升級,進一步厘清權責邊界。編制特種設備使用管理安全責任清單參考模板(2.0版)經省安辦審核印發。二是信息化監督監管。在原特種設備檢驗信息動態監管系統的基礎上建立智慧監管系統,推進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向智能化、精準化、標準化邁進。三是專業化建強隊伍。督促檢驗機構對標對表“八查八治”自我解剖,自查整改問題隱患667個。廣元、南充、德陽立案查處3家檢驗機構,處罰金共計31萬元。匯編印發《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教育引導檢測機構依法施檢、安全施檢、公正施檢、廉潔施檢。印發《特種設備檢驗案例匯編》《全省“四大重點領域”隱患清零集中攻堅典型案例集》,召開全省特種設備(壓力容器)檢驗技術交流會,為提高檢驗人員能力水平起到了良好效果。
(六)著力夯實安全基礎。一是加強高位推動。省委常委、副省長李云澤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特種設備有關工作,為創新監管方式、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二是完善體制機制。建立特種設備安全廳際聯席會議制度,組織召開特種設備安全廳際聯席會議。理順行政審批、行政執法與安全監察銜接機制,健全協同監管和信用聯合懲戒機制。全年召開三次省局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會議。三是強化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安全宣講“五進”、安全風險防范集中攻堅、特種設備安全知識進萬家、“主播走一線”等活動,會同省特檢院、行業協會抽調專家骨干開展宣傳宣講,營造全社會安全使用特種設備的良好氛圍。
三、全省特種設備安全狀況分析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21年全省共發生特種設備一般事故4起,死亡4人。萬臺特種設備死亡率為0.06,全年未發生特種設備較大以上事故,特種設備安全形勢總體平穩。
(二)事故特點
按設備種類劃分,均發生在機電類特種設備,其中起重機械2起,死亡2人,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事故2起,死亡2人;按事故發生領域劃分,都發生在貨物吊裝或搬運過程中的使用環節。
(三)事故原因
使用單位在吊裝或搬運貨物時,一方面因使用單位安全管理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作業人員無證操作、違章操作和操作不當造成。另一方面是部分特種設備的安全保護裝置失效,未能在事故發生前發出警告并有效控制和阻止設備的運行。
(四)主要風險隱患因素
梳理歸納2021年監督檢驗、定期檢驗和日常監督檢查、專項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以及總結特種設備事故發生的特點和原因,將全省特種設備安全風險隱患按機電、承壓兩大類和使用、檢驗兩個重要環節進行分類分環節分析,主要問題隱患表現如下。
1.承壓類。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制造安裝單位存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不完善以及實施不到位、人員不符合要求、出廠資料不完整、設計和產品質量控制不符合安全技術規范要求等問題。在資源條件方面:部分制造企業的人員配置數量、任職條件、履職能力等不能滿足許可要求,缺少必要的生產設備、檢測設備、試驗裝置以及檢測專用場地和現行的規范標準,庫房和設施不能滿足相應標準要求;設計、無損檢測、理化檢驗外委手續不齊全或外委單位不符合TSG 07-2019第2.2.3(2)的規定,檢測儀器未按規定進行檢定或校準等。在質量保證體系方面:部分單位質量保證體系相關責任人不符合體系基本要求,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記錄表格可操作性和指導性不強,缺乏科學性和對質量的有效保證;質量保證體系文件的審批程序不符合安全技術規范要求,未進行內審和管理評審;無人員培訓計劃,未對外委協議進行評審,設備未建立檔案、未編號,無設備的使用狀態標識。部分鍋爐制造單位的質保體系實施中引用的技術規范、標準已過期,設備儀器未在檢驗有效期內,原材料堆放區域標識不清,焊接材料庫缺標識卡或標識卡上無爐批號,導致材料無法追溯。
在環保政策的嚴格執行下,燃油燃氣、有機熱載體鍋爐增多,因其相關介質的易燃易爆特性,進一步加大了安全風險,水位、油氣等安全聯鎖保護裝置易失效,油氣管路、閥門泄漏易發生爐膛、鍋爐房等火災燃爆事故;部分電站鍋爐范圍內主蒸汽、主給水、再熱蒸汽等管道及相關連接部件處于長期高位運行狀態,企業重視不夠、檢修維護不到位,其焊口和密封面易發生疲勞開裂失效,造成嚴重后果;快開門式壓力容器,化工反應、換熱壓力容器等設備老化嚴重,安全聯鎖裝置易失效,跑冒滴漏現象較多,設備易發生超壓爆炸、有毒有害介質泄漏等事故;2014年前,由于法規不完善、職責不明確等歷史原因,燃氣公用壓力管道底數不清,設計、制造、安裝資料不齊,大部分都未進行安裝質量的監督檢驗,加上多是埋地敷設,材料狀況、腐蝕情況不明,風險隱患較大,后續要全面開展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較為困難;氣瓶充裝單位未嚴格充裝前后安全檢查、質量追溯信息系統建設滯后,部分企業仍然存在違規充裝非自有產權氣瓶、充裝人員無資格證、液化石油氣鋼瓶未按要求更換符合GB/T7512的瓶閥,液化石油氣中違法摻雜二甲醚、乙炔瓶中丙酮含量不足等隱患;移動式壓力容器流動性強、日常難以監管,存在安全附件易失效、裝卸管道未按規定檢驗檢測、作業人員無證操作,未將充裝信息上傳至全國移動式壓力容器信息平臺等問題。
2.機電類。電梯設備基數大,八大類設備中占比高達58%,由于其制造、安裝受住房建設成本、交房時間和現場施工環境等諸多外部因素影響,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難以彌補等問題。同時,電梯安裝人員不再需要取得相關資格,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進一步影響了現場安裝質量。部分維保單位低價惡意競爭,人員素質低、待遇低,以修代保,“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還沒得到全面扭轉。因乘客盲目扒門自救、電梯轎廂沖頂、門鎖設備老化等造成的傷亡事故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在高速公路、高鐵施工建設現場和冶金等領域,近年來不斷發生架橋機傾覆、橋式起重機碰撞等事故,暴露出設計不合理、原材料和焊接存在缺陷,起重機械限位裝置缺失,鋼絲繩、吊鉤等重要部件失效,檢驗環節把關不嚴等風險;場(廠)內機動車輛具有流動作業的本質特征,部分景區擺渡觀光車輛行駛路線不固定,道路急彎陡坡、臨水臨崖,事故風險較大。叉車使用中存在無證操作現象,同時因使用環境工況復雜,空間狹小,加上作業人員受貨物遮擋、噪音干擾等影響較大,極易發生碰撞、擠壓、傾翻等事故;大型游樂設施和客運索道大部分在露天高空高速運行,維護保養和應急救援處置能力要求高,設備日常安全運行與氣象條件好壞直接相關,同時設備在節假日期間超時限、超負荷運行,容易發生安全裝置失效,設備故障后停運,造成乘客高空滯留、墜落等事故。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隨著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進步,鍋爐設備運行參數不斷升高,化工領域壓力容器使用繁多,壓力管道在城鎮和工礦區域縱橫交叉、錯綜復雜,同時隨著氫能源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增量風險與二手設備和老舊設備存量風險不斷疊加,因此承壓類特種設備易發生高后果的“黑天鵝”事件,機電類特種設備數量大、使用面廣,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更易發生對社會負面影響較大的“灰犀牛”事件。
3.使用環節。根據近年來全國特種設備事故統計分析,因使用、管理不當發生事故,約占總起數的89%,違章作業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隨著經濟運行持續回暖,一些企業趕工期、搶進度,放松了安全管理要求。具體表現為作業人員違章操作、操作不當甚至無證作業,維護缺失,管理不善等,導致場(廠)內機動車輛、起重機械事故頻發,絕大部分是作業過程中碰撞擠壓致死或貨物傾倒墜落打擊致死。這都直接反映出涉事企業在落實安全主體責任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部分企業主要負責人特種設備安全意識不牢、認識不足,未能按照有關法律法規抓實安全管理,沒有將安全工作層層落實到分管安全負責人、車間班組長和一線操作者,對特種設備基本法規不宣傳、不學習、不了解,設備沒有依法依規注冊登記、作業人員無證上崗、沒有按安全技術規范要求開展定期檢驗;另一方面是企業忽視日常維護保養與自行檢查,對重要安全聯鎖、聲光報警裝置和鋼絲繩、吊鉤等易損部件檢查更換不及時,對特種設備安全風險認識不足,安全資金保障不到位,留下了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時,企業安全管理和作業人員流動大,能力普遍較弱,對開展特種設備安全“雙預防”、責任清單制、應急處置演練等重要性認識不夠。其中,全省化工和工貿行業使用的反應釜、快開門、盛裝液氨液氯等有毒有害介質壓力容器,燃氣及充裝行業、公共聚集場所的燃氣公用管道、氣瓶、電梯等風險隱患尤為突出。
4.檢驗環節。部分監督檢驗機構的監檢質量不嚴不實,工作流于形式,未對焊接工藝的評定過程進行監檢,對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轉情況監督檢查不到位;對制造過程中的檢驗報告、記錄表卡等內容審查不嚴,對其中的缺項、漏檢、錯檢等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對質量保證體系嚴重失控行為沒有起到監督檢查的作用。個別檢驗檢測機構片面追求完成任務,放松了檢驗檢測質量管控,檢驗人員對相關法規不熟、業務不精、能力不強,未嚴格按照技術規范要求開展檢驗檢測,對重要的安全附件、保護裝置和關鍵部位漏檢、錯檢,檢驗報告缺項、失實等問題突出,沒能發揮好檢驗機構應有的技術支撐和安全把關作用。
四、2022年重點工作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場監管總局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緊盯黨的二十大等重點時間節點,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斷提升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努力實現堅決遏制特種設備重特大事故、減少較大和一般事故的總體目標,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基礎。
(一)聚焦重點領域,深入開展隱患整治。全力保障黨的二十大、春節、大運會、國慶等重點時段和重要節假日特種設備安全。持續加力加壓,深入開展“超期未檢專項整治行動”“電梯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滑雪場客運索道聯合整治行動”和“黑氣瓶整治鞏固提升行動”四大專項行動。按照特種設備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要求,深化“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全面落實清單制管理。進一步鞏固化工、工貿、燃氣和人員密集場所等四大領域安全專項整治成果,舉一反三,針對性開展風險辨識和隱患整治。
(二)聚焦數字賦能,提升監管創新能力。不斷擴展“96933”等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覆蓋面,進一步推進電梯“兩項”改革,加強電梯物聯網建設,大力提升電梯日常管理、維護保養和應急處置水平。在打通監管數據信息“孤島”的基礎上,升級完善“現場檢查APP”內容和功能,積極與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平臺”互聯互通,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技術手段,汲取上海、浙江等地的先進監管經驗,持續優化數字監管,不斷推進特種設備智慧監管建設。以落實氣瓶制造、充裝、檢驗單位追溯管理責任為基礎,提升氣瓶質量安全和公共安全為目標,加快推進全省氣瓶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監管效能,實現氣瓶來源可查、流向可追、責任可究。
(三)聚焦薄弱環節,提升基礎能力建設。結合各地特種設備數量、風險特點和使用狀況,進一步明確基層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的職責定位、事項清單、標準要求,發揮鄉(鎮、街道)市場監管所“哨兵”作用,推動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責任落實到最小工作單元。大力開展監察人員取證換證培訓,進一步提升監察人員專業能力,充實監察隊伍力量,夯實專業監管基礎。組織宣傳培訓《特種設備報告和調查處理規定》(總局第50號令),指導各地結合實際修訂完善《特種設備事故應急預案》,針對性開展特種設備風險應急演練及考核,確保應急準備充分、管用。適時組織重點領域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加強應急處置能力考核。強化特種設備風險研判和事故統計分析,收集近年典型案例,多維度分析事故發生原因,適時發布風險警示。
(四)聚焦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監管機制。一是建立約談機制。針對企業可能發生的事故隱患,及時開展警示約談、提醒,對隱患苗頭打早打小。對監察部門貫徹落實工作不到位、連續發生事故、應急處置不力的,要約談相關負責人,并在一定范圍內通報,視情況抄送組織、紀檢監察等部門。二是進一步完善嚴重事故隱患和重大違法案件的掛牌督辦制度。對可能導致發生事故或群體性事件的,要及時向地方政府、安委會報告,提請掛牌督辦。三是增強考核評價機制。以質量工作考核、安委會安全生產考核為抓手,壓緊壓實特種設備安全各方面監管責任,立足工作實際,進一步優化考核指標,加大特種設備安全在質量工作考核中的權重,充分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通過考核提升監管成效。
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2年3月17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文】